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校史馆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专题列表 > 校史馆 > 首页 > 校史前沿

办学特色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webmaster  发布时间:2008-08-14  浏览次数:
一、创新教师成长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完善校长行政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坚持校级领导勤政廉政,以身作则,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履行岗位职责,校务公开制度。校级领导六位同志,其中三位同志是省特级教师,其他三位同志是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教师,六位同志均在教学第一线任本专业的课,五位副校长分管行政条线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各年级部的领导工作,带头参加并负责教育科研课题、竞赛辅导和课程改革,坚持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集体商量,力求科学、民主、公正、公平,每年一次教职工民主测评校长优良率均在90%以上,在教职工中有较高的威信,被公认为是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领导集体。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把机遇交给每一个适合者,把选举权交给广大教职工,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形成了一个比实绩、比奉献,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全体中层干部能认真履行岗位责任,多数同志不仅教学工作量饱满,还兼任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2.实施形象工程,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弘扬敬业爱生为核心的师德师风,学校已连续十八届举行青年教师“立志、立业、立功”座谈会,每年暑期举办青年教师培训班,参加陶行知纪念馆和叶圣陶纪念馆,学习、弘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满天下的精神,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学校依法加强教师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抵制有偿家教和乱收费等违规行为,以端正青年教师的职业态度,把教育工作作为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的一大事业,耐得住寂寞,力戒浮躁,甘守清贫,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3.实施青蓝工程,加速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学校已连续十届在教师节举办师徒结对仪式,搞好传帮带以继承和发扬省前中的优良教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使青年教师、青年班主任起好步。学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听课评课和学科调研活动,坚持各年级学科备课组每周集中半天时间集体备课,形成电子教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写出个性化的教学详案,以规范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近五年来,学校每年暑期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新教师培训班,缩短青年教师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周期,目前我校一大批青年教师通过3-5年的磨练,已顺利完成了高中循环教学,其中方海燕、云传瑶、李小君、周萍、杨阳、许云峰、刘玉华等老师执教高三高考成绩优异,班主任工作出色,有的还担任数理化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辅导教练员,取得了出色成绩,在省内已崭露头角,在常州大市已有较高的知名度。

  4.实施名师工程,为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树立奋斗目标。通过教育科研,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课程改革,网络化教学实践活动,创设发展空间和学习型环境,不断丰富充实其内涵,建立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库,出现了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大批涌现的喜人局面,2003年9月,经过常州市教育局组织专家考核,我校又有6位老师成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考虑对象。2001年我校荣获省优秀教师集体称号。

  5.实施安居工程,学校在住房、福利、子女升学、职工活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学校重视、关心教职工的困难和福利待遇,妥善化解、处理各种矛盾、问题,使教职工对学校有依恋感、安全感,2000年前,我校在前黄校区建造80多套住房,即使是98、99年分配至我校的本科生结婚后也能得到120多平方米的套房,今年9月,我校又在常州南郊新城区建设了132套住房,9月底前已顺利分配完毕,住房面积大的有170平方米,小一点的也有近100平方米,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工安居乐业、敬业、创业的热情,至今我校还没有一位老师因事业或待遇问题而外流,在稳定骨干教师的同时还吸引了一大批外校的骨干教师。

  6.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竞争激励评价教师机制,根据多劳多得、优质多得和职重多得的原则,学校已连续10年实施结构工资制、教职工聘用制和学生、家长评价教师制度。2002年又实施学术性津贴制度,对那些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在上示范课、课题研究、课程改革、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经过考核,每人每年发放3000元—12000元不等的学术性津贴。

二、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
  我校坚持把“育人”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积极倡导有灵魂的教育,认为学生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1.我校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从2001年开台以争创周恩来班为把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以德治校方略和《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纲要》,全校学生在“学伟人风范,做时代新人”的活动中落实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远大理想,为报效祖国而发奋学习,我校有5个班级获得“周恩来班”的荣誉称号。

  2.通过全寄宿制的过程管理,高扬宿舍文化奋发向上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蔚然成风。

  3.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计民生的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如依托我校建立的全国一流的动物标本馆,我校黄惠涛、杨金达两位老师编著了校本教材《动物世界掠影》,通过学习、实践,培养学生关心动物,关心生态环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如我校针对高中生实际,开展省级立项课题《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研究活动,由周燕老师编写校本教材《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三年来坚持在高一每周一节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通过心理咨询,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

 4.实施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制度,并初步探索选修课学分制,从98年开放的40多门选修课到2002年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在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心理品质。通过大量选修课的开设,为个性化学习拓展了空间,提高了学科学习的水平,我校的数、理、化、生、计算机等学科竞赛和英语能力竞赛、作文大赛在全省成绩斐然。

  5.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整合。我校从2000年秋大力推行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2001年12月,江苏省重点中学教育科研协进会在我校召开,我校提供32节实验课获得与会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教师的一致好评。

  6.积极开发活动课程,举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每年定期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完善独立人格,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新园文学社”以培养文学新苗为目的,2001年和2002年分别邀请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余光中教授来校讲学,学生每年发表文章100多篇;“英语沙龙”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合作,由常年在我校工作的外籍教师主持;2002年江苏省中小学生英语口语电视比赛荣获高中组二等奖;“新园艺术团”荣获2002年江苏省中小学生首届合唱节金奖;学校业余体育运动队2002年获江苏省苏南片第三届重点高中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新园电视台”近两年拍摄的校园新闻被常州电视台录用有60多件;我校科技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代表常州大市参加2002年省中小学“未来科学家”电视知识竞赛荣获省一等奖。

  7.建设数字化校园,构建网络文化环境。学校电脑房每周周六、周日和寒暑假节、节假日定期向学生开放,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全天开放。结合学科特点,部分教师实践网络化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定期开设的专题讲座如“网络道德”、“加强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建设和管理”等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四个一”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即一个上网帐号、一个电子邮箱、一个存贮空间和每周一定的上网时间等,创设了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发展平台。

三、坚持教育教学研究,推广教育科研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我校牢固树立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育科研是教育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营造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攻关,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矛盾,找出符合学校实际和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1.以问题研究为切入点,以教科研课题为载体,在做中学,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课程理念。由邹兴华校长负责的省级“十·五”课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研究”是学校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矛盾,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列项的,我校及时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进行合作,成为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于2002年4月请钟启泉教授作课题研究方向报告,之后又定期分别请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王斌华教授、徐斌艳教授和华东师大教科院熊川武教授来校作专题讲座,让老师们在做中学,结合实践中的困惑,反思实践中的问题,学习《走进新课程》等课改理论,体会深,效果好。
  2.联系教学实际,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是事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核心。通过实践、反思、研究,辩证理性分析高中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坚持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整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从2000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学校大力推行“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由教务处负责实施这种模式以“主体参予,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为原则,它的流程包括布置预习提纲—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归纳总结—信息反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问题入手,创设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营造学生自主参与的氛围。
  
  3.坚持教育科研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保证教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我校“九·五”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及时推广,2个国家级课题,3个省级课题,8个常州市级课题已全部结题,以邹兴华校长为组长的国家级课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于2000年1月结题,课题组提出的“分阶段要求,分层次教学,双循环上升”的物理教学模式受到原国家教委基教司金学方副司长、北师大阎金铎教授等来校参加结题会议的领导、专家的肯定,课题研究报告获2000年省重点中学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我校九·五省级课题《优化高中课程结构的研究》结题时由省教研室陈志平主任、省教科所成尚荣所长、魏所康副所长,南师大郝京华教授,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和常州市教育局赵中和副局长、武进市教育局沈克强副局长作为专家组成员来我校现场结题。该课题荣获“九·五”常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以孔建华副校长为组长的国家级课题《中学教学多媒体软件开发的研究》荣获省电教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十·五”课题我校有国家级课题2个、省级课题4个、常州市级课题12个、武进区级课题5个,共23个课题,还有一些校级课题,学校建立教育科研课题目标考核制度,对课题的规划、立项、监督、中期评估、考核、结题、队伍建设、成果推广、经费资助和表彰奖励均作了比较具体详细的规定,从制度层面保证教科研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4.教学改革,教育科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更新理念,反思实践,研究问题,探求规律,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形成教学风格,成为名教师的必由之路。我校采用“请专家来讲学,让教师出去进修,着力校本培训”的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学校领导、科研骨干带头参与课题研究,通过项目合作,集体攻关,用“结、帮、带”的方式来带动相对缺乏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使全校绝大多数老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活动中提高自己,2002年我校在省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共130篇,其中公开发表的省级论文101篇,全校教师学习、研究、实践、反思蔚然成风,连续两次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
 
四、领先建设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水平名列全省前茅
  近五年来,我校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融入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领先建设数字化校园,形成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和氛围,使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出现崭新的面貌。1997年、1999年和2001年我校三次被评为江苏省电化教育先进集体,2001年被原省教委推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2000年12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估成果突出学校。
  1.建设数字化校园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我校于1999年建设校园网,2002年8月新校区建成后,两个校区通过一根光纤实现千兆互联,形成一个完整的、范围翻番的校园网,包括26台交换机,13台服务器,拥有605台电脑,其中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学生机房7个,学生用机310台,70个教室都安装有一套多媒体教学系统,对外通过100M宽带接入中国电信。学校十分重视软件平台的建设,采用Win2000作为操作系统,前台Office 加后台Backoffice,搭建出全套的微软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为全校近4000名师生提供服务——以域用户管理为基础的全校用户和计算机管理,为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域帐号;以电子邮件为基础的群件服务,每一位老师方便地处理个人事务管理,实现两个校区的语音、视频交流;以内部门户为中心的智源建设,关注校内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克服知识孤岛现象;以共享文件夹为基础,为每位教师和学生提供存贮空间,方便师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教学。各项服务运转正常,数字化的校园氛围已经形成。
 
  2.实践网络教学,深化教育信息化内涵。从1999年开始,我校就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是全国最早在高中开展网络教学实践的学校。以丰富的网络资源搭建学习环境,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学生的最终意义建构。经过实践探究,我校网络教学三个主要模式分别是:以专题网站为主的主题教学模式,以Webquest为模式的主题探究模式和以几何画板和Mathcad等为工具的理科探究模式。网络教学课的探索,促进了我校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化,网络教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着力推进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学校先后举办10余次培训班,以定期培训、专门辅导、互相结对、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主要以Office2000为培训内容,现在全校有98%以上的教师通过省现代教育技术考试,有90%以上的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或网络进行教学,50%的教师会制作 多媒体或网页应用于教学;学校又进一步推进教师进行办公自动化的应用,让信息资源在校内充分涌流,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建设学科网站,在校园内部网上公布;通过网络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形成电子教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形成个性化教案,实现了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培养了每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4.深入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超前思考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九·五”期间,学校进行了国家级课题《中学软件开发的研究》,建立和培养了一批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骨干队伍,“十·五”期间,正在进行三个省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立高度交互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的研究和实验,促进了教师从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向网络教学、信息化学习的转变。(CAL→E-Learning)
  5.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在为学生提供四个一:即一个上网帐号,一个电子邮箱,一个存贮空间和每周一定的上网时间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同时,学校加强网络的安全与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与素养。近几年来学生参加各项信息技术屡创佳绩,1999年我校有三位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一位同学获省一等奖,并被保送东南大学,两位同学获省三等奖,去年我校又有一名学生获全国信息学竞赛省一等奖并进入省冬令营学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