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校史馆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专题列表 > 校史馆 > 校史钩沉 > 我的回忆

人民教育--记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特色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webmaster  发布时间:2010-04-13  浏览次数:
来源:人民教育 时间:2009-10-25 21:26 作者:李帆 
走进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迎面是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到了高考时节,一地浓阴。
每天下午第四节课,雷打不动,高三学生便三三两两穿过树阴,走到操场上,开始800米的跑操。
直到高考的前一天,看完考场,体育老师在操场上高喊一声,“开始!”就只见18个班分成18个方阵,迈开步子。远远听去,只听得见一个人的脚步声;从侧面看,只看得到一排整齐的脚面。
各个班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校园。
一位校长参观后,很感慨地说:“为什么前黄高中年年成绩那么好,看看他们的跑操就知道了。”
学生把这高中阶段的最后一跑,称为“巅峰之跑”。他们说:“高中三年,我们的精神和激情不断地生长、聚积,在那一刻,它们全部爆发了出来。这是我们长大成人之际的精神的巅峰!”
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唯一
校长孔建华从毕业那年进入前黄高中,25年的教学生涯,做了13年的班主任,10年副校长, 2年校长。
“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告诉我,我们培养的学生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这是孔建华常挂在嘴边的话。
前不久,他听说了一件事情。有—所高中的学生跳楼了。原来,几个男生一起追求一个女孩子,女孩子烦不胜烦,就对几个男生说,谁要是敢从四楼跳下去,我就和谁好。其中的一个男生,想也没想,抬脚就跳了下去。
这件事,让孔建华很受刺激:“为什么学生这么漠视自己的生命?他能漠视自己的生命,也就能漠视他人的生命。”
他请老师想一想,教育到底要给予学生什么?或者说,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他引用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名言“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去启发老师追寻教育的真谛,去思考自己的教育和教学。”
他其实是希望,每位前黄高中的老师都要有自己的教育境界。
语文老师王玉环,每接手一届学生,都会送给学生五个字:高贵的唯一。
她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的唯一,所以你应该活得高贵。而人的高贵在于精神,只有当精神既眷注自己,更眷注他人时,才是高贵的。”
她给学生上《纪念刘和珍君》,不是用传统的分析文章思想、段落结构的方法,而是给学生读余杰的文章《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文章写道:刘和珍她们是一群花季的少女,应该是穿着花裙子,走在街上,有青年去注目的少女。可是她们依然走向.死地,被枪口无情地杀戮。
读着读着,王玉环情不自禁,眼泪快流下来了。她读不下去了,对学生说:“对不起,我不适合读这样的文章,请同学帮我读完吧。”
那一节课,学生出奇地安静与投入。
课后,王玉环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就是这个女子》,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看法。可有一个学生,却固执地要写老师王玉环在那节课上的眼泪。
他写道:“我们为学业、为高  考而忙碌,埋头在教科书与参考资料中,似乎忘却了为他人悲哀,为他人感动。我们的情感并不麻木,但那些,都只是为了自己。”“这节课上,那个奋力想将眼泪唤回的女子让我知道,为了别人的眼泪,才是最滚烫的;为了他人而发出的感情,才是更珍贵的。”
对此,王玉环特别有感触“教师这份职业太神圣了。看似随意的一句话、一个表情,都可能给学生造成一生的影响。”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向往崇高,有宽广的胸怀,能勇敢地审视自我,让自己的人生远离低下、猥琐和愚昧”。
尽管高中学习时间很紧张,但她仍拿出大量的课堂时间,给学生放映各种各样的片子:  《百家讲坛》里讲解的唐诗一放就是十节课、纪录片《圆明园》看了两节课,还有奥运圣火传递受阻的纪录片……
临近高考的时候,她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放纪录片《颍州的孩子》。那是一部描写艾滋孤儿生存状态的片子。
下课后,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王玉环看见班上一个个子特别高大的男生,背倚靠在墙上,头低垂着,坐在地上。她赶紧问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学生抬起头,用手按着心口,眼睛红红的:“老师,我太难受了,我要坐在这里平静一下。”“我第一次知道天下还有这样一群人,看看我现在过的是什么生活啊!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王玉环曾经问自己的学生:“别人在用课堂时间学习教材,讲解课文,我们却用这段时间去做了这些事,你们后不后悔?”
学生回答得特别坚定:“不后悔!”有老师担心,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可王玉环说:“知识背后都是‘人’,如果我们关注了自我的心灵,关注了身边的人,凭什么不得高分?”这个率直的女子,甚至对学生说,“要是这样语文还考不了高分,那才见鬼了呢!”
她的一位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发现自己与同宿舍的学生大不一样:别人忙着谈恋爱、看韩剧;她却选择进人公益社团,看新闻频道。
“我永远都记得,王老师要求我们做中国之青年,要胸怀天下。”这位学生说,她为自己的这一份不同而感到自豪。
让学生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听了薛老师的课,我才知道,原来语文也是一门艺术。”学生对薛新洪老师的课,啧啧称赞。
在前黄高中,薛新洪的语文课颇具特色:他总是带着充沛的感情上课。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看到,高高大大的薛老师在读到高潮部分,甚至会因为情绪激动而流泪时,总会忍不住想笑。他们说:只是上语文课,何必这么认真呢?
但渐渐地,学生们不再发笑门因为他们发现,课本里的那些文章一旦读出来,竟然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痛苦、喜悦和呐喊。
“他是在用自己的情感感染我们。”学生说。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完整的感情表达体,如果把它支离破碎地拆开来,我觉得非常痛心。这样的教学打动不了学生,学生也就不会喜欢语文。”薛新洪说,文本读到最后,就是生命意识和审美意识。
但是现在很多教师,习惯于把文字当作冷冰冰的东西,去分析,去解读,于是“文章死了,情感也就死了”。
“这种教学方式,从表面上看,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语文能力的下降。但往深里看,其实是导致了学生情感的冷漠,至少是情感的不丰富。”
“一个情感冷漠的学生会怎么样?还记得马加爵的事情吗,太可怕了!”
于是,薛新洪回到了一个语文老师的起点,那就是读课文,带着深沉的、真挚的情感,去朗读课文。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打动人心的,没有比感情更深的啦。
即使毕业多年,很多学生还记得薛新洪朗读文言文《陈情表》时的情形:“那种玄远而沉实的声音,绝无类于我听过的任何有着表演成分的朗读,语调沉重,竟带有苍凉之感。”
“我抬头看了看薛老师;发现老师微微皱起了眉头,表情是凝重的,听着他的朗读,觉得似乎已不是朗读,恍惚中,竟感觉到他就是李密,在剖陈心肺。”
他的学生说,高中三年,上了多少节语文课,大都忘记了。但他们总会清楚地记得,薛老师在哪堂课上读了哪篇文章,“那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
有一次,学校举行征文比赛,薛新洪所带的班,很多学生都写他的语文课,写他用朗读,在一刹那间,营造出的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情感世界:
“我听得出有些沙哑和哽咽。那一刻,我着实感受到了一种氛围,叫投入。读者如斯,听者亦然。不知不觉,我的眼角湿润了。就在我用纸拭擦眼镜的时候,我分明看到,其他的同学也已脸挂泪滴。”
“我们静静地听完老师的朗读,一时之间,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已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之中。不知过了多久,我们才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老师读完后,学生开始朗读。这个时候,整个教室仿佛“成了一个此起彼伏,回荡涡旋的交响乐厅,每一个人都承受着这个巨大音箱的笼罩。这已不再是读书声,而是一种深邃、低沉、绵远的气压……”
“一篇情感饱满的文章,当你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后,就不再需要过多的分析了。它的内容、它的意义,一切尽在不言中,学生是可以品味得到的o”对课本中文章的情感,薛新洪凝练为:《纪念刘和珍君》里的悲愤与热爱,《我与地坛》的感恩与愧疚,《报任安书》里是责任和使命……
他的学生也渐渐爱上了朗读。一次,薛新洪上完课。一位学生追上他:“薛老师,下节课请给我15分钟的时间,我要给大家朗读,然后讲解。”
从那以后,课前的15分钟,成了薛新洪班上的“常规动作”。学生从朗读课本的文章,到朗读课外的文章,最后发展到朗读自己写的文章。老师为他们打开了情感的堤口,他们需要通过朗读和写作来表达。在薛新洪的班上,他几乎不用布置作文作业。每次下课铃一响,他都要抱着一摞作文走——全都是学生主动交给他的。
“当情感渗透到教学中时,学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情感会被唤醒。”薛新洪说,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定会珍惜他所拥有的一切,善待身边的人和事,而他的生命也会因此多一份美丽。
高三时一次家长会,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薛新洪一件事。她的儿子在高二时,在宿舍里丢了一千多元钱,这是他几个月的生活费。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好,但他没有跟任何一位同学和老师提起。
回家时,学生对自己的母亲说了这件事。他说:“我不愿意因为这件事,让任何一个与我同宿舍的同学成为怀疑的对象。”妈妈特别欣慰,为儿子知道珍惜同学间纯洁的友谊。后来,学校保安发现,是校外小偷作的案。
在这样的班级里学习,不由得学生不感到幸福,而这种幸福感和愉悦感是能够相互感染、相互促进的。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高考中,薛新洪带的班,平均成绩达到了392.3分,几乎是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393分)。这个班考上了5个清华,而整个常州市考上清华大学的,也就是14人。
“有情感丰富的学生,才能有‘幸福指数’高的班级。这是我最看重的事情。”薛新洪说,每当听到家长说,孩子在他这里学得愉快时,就觉得这是对自己最高的评价。
  缺乏了批判和怀疑,精神世界也就残缺了
地理老师陈国祥是一个酷爱听杂课、看杂书的人。语文课、数学课、物理课、美术课,几乎都被他听了个遍;哲学、文学、历史、科学史,都是他爱看的书籍。
听多了,看多了,陈国祥发现了问题。
一次听数学课,老师讲:两个向量一加一减还是向量,两个向量相乘的结果不是向量。听到这里,陈国祥一惊:向量就是一个有方向的世界,两个有方向的世界相乘,最后变成了无方向的世界,这不出问题了吗?
然而,下面听课的学生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所有学生都在记录老师的结论。
下课后,陈国祥与数学老师交流,数学老师讲,这是大学才学的。
“可是,为什么所有学生都没发现呢?”陈国祥很感慨,“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住了,他们只是一味地接受,再接受。”
“我们的教育需要一些批判的力量。过去,我们培养的学生思维都是线性的、简单的,而真实世界却是发展的、混沌的、复杂的。这种线性的、简单的思维,就像一个无形的武器,消弭了学生质疑与批判的精神。”
陈国祥发现,现在有些老师上课,总是死抠着教材来。“这样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个死的知识体系。它能用于做题,却不能用于发展自己。他们的眼里,只有三年的学生,没有三十年的学生。”他说,真正的教学,应该是跳出学科看学科,跳出教育看教育。
他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常常用半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获诺贝尔奖的“耗散结构理论。”他告诉学生,一个系统如何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了三个观点:开放、不平衡、非线性。
“就像我们班,正是因为同学之间的不同,才有了发展。如果大家都一样,你想的就是我想的,你说的就是我要说的,班级怎么会发展、会进步呢?”他给学生举深入浅出的例子。
有一次,学生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陈国祥发表意见说,鸡是发展变化当中的鸡,蛋是发展变化当中的蛋,从原始的鸡、蛋进化到现在的鸡和蛋,是一个浑沌的变化过程,为什么非得找一个开始?
学生感到特别诧异,怎么可以这样思考?
“我讲这些,只不过想打破学生的思维框架。告诉他们,你的思想是自由的,不要放弃这种自由;你可以怀疑和批判任何人的观点,只有这样,你的精神生活才是完整的,缺乏了批判和怀疑,你的精神世界也就残缺了。”
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陈国祥从哥白尼的一段史料人手。哥白尼曾经提出过三个假设:一是地球公转,二是地球自转,三是地球在公转与自转的同时,还在抖动。于是,他请学生思考一下,第三种假设对还是不对?
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学生们开始上去演示这三种假设:一位学生扮演地球,另一位扮演太阳。“地球”一边抖动着,一边自转和公转,学生做得晕头转向也做不出来,大家乐得哈哈大笑。
“我特别喜欢这个问题,原来哥白尼也有错误。”学生说,上陈老师的课,思维就像在飞一样。而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眼里的那种专注,那种光芒,也是不多见的。
一旦学生的批判意识萌芽,老师就要学会尊重学生。“这是一种人格上的尊重,既不能老师一言堂,但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陈国祥说,一些老师鼓励学生发言,但很少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不讲?其实他是没有把自己定位成教学过程的学习者、参与者,这不是真正的尊重”。
那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呢?
在副校长张国良的一堂数学课上,在抛出一道数学题后,张国良提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抛砖引玉”。马上,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您的解法有问题,我有一种方法,不仅简单,而且答案和您不同。”
这一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分成了三个派别,有的赞成老师,有的支持同学,还有一个派别,保持中立,感觉双方都有理。
张国良和学生一起,质疑和审视对方的解题思路以及每一个解题步骤。争论了整整一节课,最后,还是一位学生发现:“第二种解法里,默认了一个不成立的条件,导致了错误的发生。”终于找出了错误的那一派学生,开心得直拍桌子。
“学会了质疑,就是批判精神的开始。”张国良说,有了批判的眼光,学生的思维才会自由,老师也才能获得教书的乐趣,而学生才能获得学习的乐趣。
他曾经接手一个学生,特别害怕数学。但两年后高考,这个学生的数学考了140多分(总分 150分)。毕业时,他悄悄对张国良说:“老师,原来数学很有趣,一点也不难。”
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权利的教育,是“伪教育”
上过徐伟数学课的学生,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没有现成答案的数学题:“每当徐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时,我们的思维马上就像拧紧了的发条,时刻准备启动。”
其实,刚接手一个新班时,很多学生都不太适应徐伟的做法:他常常在课堂上抛出一些问题,却并不讲解;或者是对一个问题,只提出一个方向,却并不详细解答。
这让一些习惯了当“速记员”的学生很不习惯。过去,他们总是一笔不落地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解题步骤抄下来。现在,竟然连完整的笔记也没法做了。
下了课,总有学生跑过来:“徐老师,这道题下面该怎么做?你能给我讲一讲吗?”
甚至还有学生对徐伟说:“老师,为什么你不能总结好,再告诉我们哪一类问题怎么解?”
“你自己先去想一想,总结一下。”徐伟总是告诉学生,“请记住,一个不能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思想和精神都不能独立的人。”
但在现实中,很多老师不敢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他们担心,自己没讲到的,学生就想不到、学不会,成绩也就会受影响。
对这,校长孔建华打了个精彩的比喻。他说,就像小孩子学走路,大人总是担心孩子摔跤,于是就把他背在背上。但等到孩子长大以后,大人把孩子放到地上,却发现,孩子不会走路了!
“学习和走路一样,最终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不要做保姆,把学生的一切都安排好,做什么作业,看什么书,思考什么内容都安排得好好的,这其实不是教育的本来。”他说,教育的本来,应该是学生自身精神的成长。
如今,在徐伟的课堂上,只要他提出一个问题,课堂就立刻安静下来。但是,沉潜在安静之下的,却是学生高速运转的思维风暴。
“我并不苛求课堂的热闹。”徐伟说,有些问题,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其实是“伪问题”;那些充满了“伪问题”的课堂,看似热闹,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其实是“伪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指向学生的未来的。
连续好几届,徐伟在讲双曲面的时候,讲到了渔篓。他说,做渔篓的时候,我们在上面的圆取一个点,在下面的圆取一个点,然后在两点间拉起一条直线,让这条直线绕着圆转一圈,扫过的面就是双曲面。但他并没有证明。
去年6月,徐伟收到了一条短信,那是一个已经毕业两年的学生发来的。他说:“徐老师,你两年前说的这个问题,我证明了一下,好像不是双曲面,是不是你错了?”
回到家,徐伟把证明过程详细地写了出来,给这个已是大学生的学生发了过去。
“我真没想到,一个问题能在学生那里潜伏那么久。当他学到高等数学的知识时,又激发起了他的独立思考。”徐伟很感慨,很多人把教师比喻成农夫、比喻成园丁,但农夫和园丁播种后,都希望不久就能有所收获;而教师呢,他给学生们种下的种子,是不知道在哪一个学生身上发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发芽的啊。
就像一位数学老师一样,当他在不经意间讲到了“歌德巴赫猜想”时,他没有想到,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学生陈景润心中,并最终使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解答这个难题。
“所以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需要我们少一点功利主义,多一点理想主义。”徐伟说,思维的变化是隐性的,老师要有耐心,静待花开。
在物理老师蔡卫东的班上,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讲新课的时候,他常常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与教材上不同的实验,对教材上的结论进行验证。这样,他讲课的进度往往落后于平行班。
有人对他说:“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多费时间,还不如你多讲几道题,如果正好是考试的题目,不正好吗?”
蔡卫东摇摇头:“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长远的发展。”
有一年,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校看望蔡卫东。他说:“老师,你教给我们的知识,现在早就忘光了。但中学时所养成的独立思考习惯,让我们不管在大学、还是在社会里遇到新问题时,都知道该如何去研究、去解决。”
“这是你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人是靠精神站立的
“那真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提起班主任徐红芬带的班,大家都很佩服:“所有学生都有一股子劲儿。”
参加校运动会,瘦小的班长率先报名参加3000米长跑。中途摔了一跤,爬起采,接着往前冲门女生跑长跑,腿肚子都抽筋了,仍然流着泪坚持下来。
搞合唱,没有专业人才。可学生说,我们要么不唱,要唱就要拿第一。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起来,练得嗓子都哑了,最后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年级第一。
班会课时,学生们讨论《老人与海》。
一个孩子很不理解:“老人费尽心思拖回大马哈鱼的骨架有什么意义呢?他这么辛苦不也是一无所获吗?”
没想到,很多同学反对他,说:“老人并不是一无所获,他靠着自己坚忍顽强的意志打败了鲨鱼,获得的是精神上的丰收门”
就在那节班会课上,徐红芬告诉学生:“人可以被打败,但绝不能被打倒。”她说,人的成功,就是你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的次数多一次,“多的这一次,就要靠一个人的精神”。
“人是靠精神站立的。”这是徐红芬给自己班级定下的基调。坚韧、顽强、无畏,在徐红芬的班上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精神,激励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也成就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高三时,全班学生进行80里的野外拉练,徐红芬跟着学生一路跑下来。当时,苏南已进入夏季,太阳晒得人火辣辣地痛。
没过多久,一个男生就一瘸一拐地找到徐红芬,苦着脸说:“老师,我走不动了。我脚都起泡了。”
徐红芬把自己的鞋脱下来,脚上有三个鸽子蛋大小的泡。她问学生:“你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到底?”学生一下子默不作声了。后来,他一直跟在徐红芬的后面,冲在队伍的最前面。
班上还有一位学生,家庭条件特别好。和同学在一起,谈的是明星、游戏,比的是吃和穿。学习遇到困难,也放任自流,他说:“我为什么要学得刻苦、学得卖力啊?父母会为我安排好的。”
有一天下大雨,徐红芬特地约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她叮嘱家长:两个人一定要走过采,不要坐汽车。
从家里到学校,足足有十几里的路。家长撑着伞,雨又大,看不清路面,一个踉跄就跌进了水坑里。后来,学生回忆说:“那一瞬间,看到爸爸浑身泥水,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人生总会有风雨,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在艰难中,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门”
那年高考,这个学生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只读了一所普通的大学。但就在两年后,他凭借自己的不服输,考上了美国的密歇根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卡耐基大学的研究生。
假期回国,徐红芬请他给学弟学妹作报告。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人是靠精神站立的……”下面的学生一下子笑开了,他们说:“这不是徐老师的口头禅吗?”
这个学生告诉学弟学妹,自己曾经在高一的爬黄山活动中,吓得脸发白,不敢迈开脚步。但是,“前黄高中的三年,让我现在有志气成为美国最好的留学生。从徐老师那里我知道,坚韧是人生的试金石,它能试出我们人生的强度和硬度。”
“我们常说,一个人没有科学知识,一打就垮;没有精神,不打自垮。”校长孔建华也特别看重精神的力量。他说,人活着,就必须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对内,是自我的成长;对外,是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和担当。
为什么前黄高中会举行“争创周恩来班”活动?孔建华说,我们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学习?难道仅仅是为了考大学、找好工作、挣大钱?
在一次“争创周恩来班”的班会课上,老师讲了一句“天下兴亡”,嘴快的学生,一下子接上:“匹夫有责。”没想到,老师很痛心,他说:“匹夫”是第三人称,你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确立一个观念,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2008年3月,陈水扁在台湾推动“人联公投”。前黄高中的。学生群情激愤,他们在校园里拉起了横幅,上面写着:“坚决反对公投,维护祖国统一。”还有一个班级,自发到武进影剧院的门口,举行反对“公投”的“万人大签名活动”。
5月,四川发生汶川大地震。前黄高中自动捐款的学生,站满了整个操场,几百平方米都是人头攒动。
在前黄高中的一间教室里,有一副学生自己撰写的对联:
“读书读诚读天下,求知求学求未来。”
“我们培养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上的人才,更应该是有一定精神的国家公民。”孔建华说,学生的公民精神应该在高中阶段不断萌芽、生长。
附:
最重要的是教师
2009年8月,不顾天气的炎热,退休了近十年的陈永和老师匆匆赶到了前黄高中。
还有两个月,就是学校的70周年校庆。那时,新的动物标本馆将会对外开放。他赶到学校,是要亲眼看一看自己当年和学生制作的标本。
那些上世纪80年代做成的标本,静静地躺在阳光里。玻璃瓶折射着钻石般的光芒。
陈老师俯下身子,一个个地仔细检查着,看有没有损坏的地方。他当年的徒弟,如今的副校长黄惠涛,轻轻地跟在他后面,做着记录。
此情此景,让校长孔建华感慨万分:“前黄高中从农村走到城市,靠的就是老师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才有了前黄高中今天的辉煌。”
2002年,前黄高中从农村的前黄镇,搬到了如今的常州市武进城区,开始了学校的第二次创业。
当时,新校区的周围,还是一片齐人高的荒草地。时任副校长的孔建华受命,带领第一批92位教师先行过去。临走前,老校长邹兴华对他说了两句话,到现在他还记得。邹兴华说:“60多年来,我们前黄高中一直处在江苏省的‘第一阵营’,从来没有落后过,将来也不能落后。很多人都以为我们有什么秘密武器,其实关键就是一点:不管学校搬到哪里,最重要的是教师。”
从2000年开始,连续4年,前黄高中一口气招进了108名新教师,号称“一百零八将”。这批新教师,几乎占到了前黄高中在任教师的40%。有同行私底下感叹说:恐怕前黄高中得沉寂几年了,江苏省“第一方阵”是保不住啰。
可前黄高中的发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他们的高考成绩不仅一直保持在第一阵营,而且在中年教师里,涌现出了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80多名;年轻教师的成长速度更是令人瞠目:张红工作仅两年就获得了江苏省网络课课例评比一等奖,利、煜工作仅3年,就获得了江苏省首届音乐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一等奖……
参观取经的学校一拨接一拨。他们发现,前黄高中的制度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像教师阶梯成长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评比课制度等,说起来,大家都在提倡,都在做。可为什么前黄高中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呢?
“如果大家都在做,那我们就要做到100%;如果大家做到了 100%,那我们就要做到110%。”孔建华说,教育本来平凡,要出色,就必须做好平凡事。
在前黄高中,所有教师都处在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六个阶梯里,每一个阶梯,都有相对应的制度。像区级骨干教师以上的,有《学术性津贴实施方案》,对年轻教师有《青年教师考核奖励细则》等。
就拿针对年轻教师的规定来说,学校规定:进校一年内,年轻教师上每一节课前都必须听结对师傅的课,学校检查听课笔记;一年后,每学期还必须听40节课,学科不论,听课对象不论,检查听课笔记;其他教师,包括校长在内,可以随时听年轻教师的随堂课;徒弟的成果,与结对师傅的奖惩挂钩……细细数下来,涉及到了教学、班主任、科研等方方面面。
“你知道吗?我刚来没几个月,6位校长、副校长就都听过我的课了。”年轻教师王玉环说,校长们常常是搬一个凳子,也不打招呼,就直接进教室。那种压力,那种迫使你上好每一节课的压力,渐渐转化成了年轻教师成长的动力。
听完课,每次都要点评。这绝没有一点“走过场”的意味。评课的教师从来不说客套话,直接就讲:“优点暂不讲,我们先来说缺点。”说归说,但每一位评课的教师,总会让被评人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为了你的进步,而不是挑刺。
正是这种态度,让年轻教师们对批评和意见视若珍宝。他们说:“真诚的批评,是我们成长中的‘盐’。缺了它,可是要得病的。”
年轻教师往往还要和师傅一起备课,一起做科研。一位年轻老师,  曾经在进校的第一个假期,就被师傅要求,把下学期每篇文章的学案拿出来,还要参与师傅的课题研究。为了完成任务,这位老师在假期里熬夜,甚至因为压力大而偷偷哭过鼻子。
“但走过来,我的收获特别大。我也能理解师傅的严格要求,毕竟是我自己在长本领。”这位老师,如今已是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
曾经有校长来参观,对前黄高中的师资队伍建设特别赞赏。他问孔建华:“你们在70年的办学时间里,一直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除了制度建设外,还有什么诀窍吗?”
孔建华笑了笑,说:“诀窍是校长必须知道教师真正需要什么。”直到现在,他还教着一个班的物理,听课笔记一直做着,已经有几十本之多——校长永远不能脱离教学一线,要永远保持教师的身份,这是前黄高中坚持了70年的传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