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收藏

当前位置: 课程教学 > 前瞻项目 > 文章阅读

项目成果及价值简介

发布人:陈国祥   发布时间:2020/05/10    点击:


成果名称:_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__

 

成果名片

着力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目标研究、评价设计和有效课堂的实践,寻求课堂中教、学、评的一致性,一体化推动学校的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秉持的价值理念:基于标准、追求质量

具体的成果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建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评一致性”模型,分为明线:教→目标→学”和暗线:评→目标→学。改进传统的目标分类方法,建构“知识点-能力项-水平级”的认知严谨性体系,形成清晰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开展创新型教学设计,实践“教→目标→学”明线路径,从而达成“学-教一致性”。依据目标,为学而评,形成评价连续统,实践“评→目标→学”暗线路径,从而达成“学-评一致性”一致性。依据目标,教师整合课堂明暗两条线,构建一致性的课堂范式与评价量表,从而达成“教-评一致性”。

应用范围及实践效果:应用于中学课堂改革与创新,实践效果良好。

 

一、拟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学校教学改革如何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复杂性,一体化推动学校的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寻求课堂中教、学、评的一致性,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成果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目标研究、评价设计和有效课堂的实践,提升教学、学习和评价的匹配度,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实现学科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价值理念(V

   从学理和逻辑上来讲,教学可以由教、学、评三个因素组成,它们两两之间存在着一致性的关系,然后组成了一个整体,这得构成了“教--评一致性”。所谓“教--评一致性”,应当是指以“基于标准、追求质量”为价值导向,围绕着教学目标,将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进行统整协调,达成一致。

三、解决方案(S

         我们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五点:

         (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评一致性”模型。

14.png

1.jpg

“教--评一致性”理论模型

(崔允漷教授)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评一致性”操作模型。红色表示逻辑结构,蓝色表示课堂实践路径,实线为课堂明线,虚线为课堂暗线

   我们认为,围绕着目标的教、学、评三者的位置,应该把“学”放在顶端,作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维度,围绕着目标,教、学、评形成的相互对应关系,这构成了“教--评一致性”的逻辑结构。在实践过程中,要体现以学为中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路,教、评都在通过目标为学提供支持与服务,其中“教→目标→学”是课堂教学的明线,而“评→目标→学”是课堂暗线。

(二)重视学生主体性,改进目标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建构“知识点-能力项-水平级”的认知严谨性体系,形成清晰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而要考虑到学生这一主体的发展目标。借助马扎诺新教育目标分类法,我们把高中学生主体性体现在自我意识、效能感和元认知策略等三个方面,从而厘清核心素养中所讲的正确价值观念与必备品格。

         水平分级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任务、问题、情境等需要进行水平分级。借助韦伯的DOK(知识深度)理论,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复杂程度及其表现,可以划分出复述和再现、技能和概念、策略性思考和推理、拓展性思维等四级体系。

2.jpg

         以布卢姆目标分类法为代表的能力项和以韦伯DOK分类法为代表的水平级,构成认识严谨性的两个重要维度,也正是学习复杂性的重要原因。为应对复杂性,借助赫斯的认知严谨矩阵理论,我们为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兼顾知识传授与任务达成,将教学任务分成ABCD四型类型加以区分,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领域和认知脚手架(桥)。

15.png

         (三)依据清晰的教学目标,开展创新型教学设计,实践“教→目标→学”明线路径,从而达成“学-教一致性”。

         创新型的教学设计,包括(1)整合内容,开展单元设计;(2)评价先行,开展逆向设计;(3)倡导真实,研究情境设计;(4)先学后教,翻转过程设计

         (四)依据清晰的评价目标,为学而评,形成评价连续统,实践“评→目标→学”暗线路径,从而达成“学-评一致性”一致性。

         评价连续统,主要包括对理解的检查(如口头提问、观察、对话)、传统随堂测验、开放式问答题以及表现性任务与项目等。它们在规模(从简单到复杂)、时间范围(从短期到长期)、情境(从非真实到真实)以及框架(从高度结构化到非并向他们结构化)等方面形成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具体操作方式有(1)关注理解六侧面,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2)及时跟进,开展表现性评价(3)引入大数据分析系统,进行个性化作业评价。

         (五)依据清晰的目标,教师整合课堂明暗两条线,构建一致性课堂范式与评价量表,从而达成“教-评一致性”。

一致性课堂范式

3.jpg

实线表示明线,是依据目标开展的教与学的行为,

虚线表示暗线,是评价促进学习并反思教学。

一致性课堂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评价项目

评价分值

(没有←→有)

1.目标是否清晰

1)有没有指向学科育人目标?如: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元认知和效能感等。

2  4  6  8  10

2)有没有区分不同的知识点、能力项、水平级?

2  4  6  8  10

2.设计是否合理

3)有没有开展逆向的评价设计?

2  4  6  8  10

4)有没有布置前置性任务或翻转作业?

2  4  6  8  10

5)有没有创新教学设计?如:大单元、主题式、混合式(线上线下的混合)、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深度学习、UbD(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和DOK(知识深度)等。

2  4  6  8  10

3.课堂是否生动

6)课堂活动有没有情境化、结构化、模块化(任务群、活动域、问题环)?

2  4  6  8  10

7)学生有没有主动、互动、能动、灵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2  4  6  8  10

8)教师有没有开展表现性评价?

2  4  6  8  10

4.达成是否一致

9)教师有没有批阅和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

2  4  6  8  10

10)教学设计、课堂表现、作业练习与目标有没有一致达成?

2  4  6  8  10

质性评价


总分:

四、实践案例(E)(2000字以内)

1.已有成果

   理论成果。总结形成一批论文,由陈国祥、孔建华撰写的论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获2017年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特等奖。2016-2018年期间全校师生共发表与教、学、评相关的论文8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3篇。

  实践案例。共汇编成四本,《行动研究之一:单元目标的水平分级》、《行动研究之二:创新课时教学设计》、《行动研究之三:大观念》、《行动研究之四:新教学》。

2.成果推广情况

   校内推广。对全校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将所有的公开课变成课例研究,要求教师开展双设计(教学设计与评价设计),鼓励先进教研组率先示范,大力推广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数学和外语等学科中的应用,通过本项目研究,孕育出一批相关课题在市区级立项,以本项目成果为主的课程范式成为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引领各学科形成了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行动项目。

   对外推广。每年举行大型对外公开课展示活动,主题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评一致性’研究”,确立某一个研究重点,对上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展示项目成果。201610月,以“单元目标的水平分级”为抓手,推进知识点、能力项和水平级、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的研究与实践。201710月,以“创新课时教学设计”为抓手,推进教与学的活动设计、评价设计的研究与实践。201810月,以“大观念”为抓手,推进理解型目标、逆向设计、大概念与基本问题、表现性任务等的研究与实践。201910月,以“新教学”为抓手,推进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况的深度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进阶、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等的研究与实践。

         经验介绍。20174月,本项目研究在江苏省地理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常州市中学地理专委会年会上作经验介绍,涉及到对经典的教学目标分析理论与核心素养理论、课程教学理论的思考,获得了大家的高度好评。201712月,在武进区和常州市聚焦课堂校长讲座上,黄惠涛校长作《积极实行教学评一致化,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介绍。2019424日,我校接受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专家组的调研指导,专家组一致认为本项目体现了课改的方向,抓住了课改的中心环节,带着问题去研究,研究过程扎实、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索,做出了前瞻性的高度与难度。

五、成果创新(500字以内)

   本项目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的“教--评一致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形势,结合学校的实践而形成的。所采用的理论模型都来自于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成果,但通过实践,为这些理论的适用性和整合性做了探讨。

         主要创新性应用是两点:一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型,明确提出课程包括两条主线,明线是依据目标开展的教与学的行为,暗线是评价促进学习并反思教学。二是提出一致性课堂范式,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教、评、学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包容了当前教学设计、评价改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Baidu
map